新年岁首,我们跟随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农村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来到美丽的恩施州咸丰县开展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调查工作。如今,七天的调研之旅已完美落下帷幕。回想起这段经历,我们已从开始时的不适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从刚来到山区的焦虑害怕到离开时对郁郁葱葱的山林、蜿蜒的溪流以及热情好客的村民的依恋,才发现时间过得这么慢又那么快。风景依旧,唯独渐远了一双双刚刚开始学会欣赏和感悟的眼睛。
大山的子民
尽管出发之前就对咸丰当地绝美的自然风光有所耳闻,但当我们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陶醉在层叠的青山与触手可及的潺潺溪流中的时候,一路的颠簸劳累都抛在了脑后。我们这些久居城市高楼的孩子,将山水映在眼底,记在心头。只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地居民生活的艰辛。崇山峻岭的包围,使得恩施州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得以保存完好,但大山犹如一把双刃剑,大山的子民没有一望无垠的良田,山间的交通也十分不便。但是他们却凭借着不屈于天、不服于地,向恶劣环境要财富的精神一点一点的种植着希望。那一级级顺着山势而上盘结在群山之中的梯田,记录着山民们爬上山顶拥抱太阳的脚步,还有那一间间错落在山间的木瓦房,更是大山子民用双手创造的杰作。
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乡村,调查当地真实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希望我们的到来能给当地山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改善作出贡献。
村医的困境
此次调研我们走访了咸丰县的五个乡镇,在对当地医疗机构及居民的调查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不容乐观。处于大山深处的居民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不少家庭存在着因患病借钱或变卖家产的情况,使得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同时外出打工潮导致留守儿童和老人数量的增多,也使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在这次调研中最深的感触则来自于当地村医的辛劳。
调研的第一天,我们来到离咸丰县最远的活龙坪乡,同时也是经济水平最差的一个乡,所有人分组被派往不同的村,在当地村医的带领下走访其所在村的居民。那天下着小雨,我们组来到村卫生室,她说:“我们走上去吧。”我们看了看四周只有大路附近有零星几户人家,我们不禁问到:“在哪呢?”村医指了指远处:“山上。”只是,我们所见之处只有树木没有房子。跟着村医在那条基本不是路的泥路里走了近半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一户人家,在一片山林里,好像世外桃源。村医说,这个村子里大多数居民都在山上住着,而她基本每天都要出诊,一走就是几公里的山路。在另一个村子,我们的队友问随行的村医:“您家在哪里啊?”村医指向远处的一座山,告诉他:“就在这座马鞍一样的山后面”。每天往返于山林里,村医的裤腿上粘满了泥巴,而他看来已习已为常了。我想这只是全国千百万的村医中普普通通的两位,作为农村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中的网底的村医不仅担负着为农村群众诊治日常疾病的任务,还承担着计划免疫、疾病检测、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而在调查中发现每个村基本只有一位村医,且待遇很低,很多村医为村民服务了一辈子,自己的生活却很拮据,他们的后辈也大都不再想当村医。这使我想起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里曾经播出的一期节目,主持人最后问了河南通许的乡村医生马文芳一个问题:“您今年57岁了,您准备干到什么时候?”马文芳回答:“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算。能干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没有时间。”在这次调查中我同样体会到大多数村医都是这样的想法,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活到老,做到老”。面对这样近乎悲壮的感言,我们真的期望新的医疗卫生改革能给乡村医生和广大农民带来实惠。
农民的高兴事
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调查的五个乡镇卫生院条件较好,并在近几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与卫生院的领导及医务人员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一切都归功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前些年,农民有病看不起,而乡镇医院却很少有人看病,普遍面临倒闭的窘境。咸丰县作为恩施州第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县,新农合实施后,乡镇医院普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农民报销比例大,来卫生院就诊、住院的病人多了,因而卫生院的效益也比以前好了,各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与医疗设备都有很大改善,医务人员的工资也普遍提高。很多村民告诉我们:“如今在乡镇医院住院费用可以报销75%,生孩子几乎是免费的,我们也能住得起院,再也不像以前有病就能拖了。”说起新农合,大家几乎是同一个态度“新农合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实惠!”有医务人员深有感触地说:“新农合的实施,不仅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也确实救活了我们乡镇卫生院”。
新农合的实施让全国亿万农民为之欢呼雀跃,我们希望今后的政策会越来越好,使“小病拖、大病挨、病重才到医院来”的农民就医状况永远成为历史!
关于“国粹”
多山的地理环境虽然给当地造成了交通不便,但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恩施州是我国传统药材的主产区,素有“华中药库”的美誉,这次调研就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在当地随处可见街边摊位上摆放的中草药,像我们平时只拿来当药吃的鱼腥草、当参,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都是日常的菜肴,平常百姓都能认识、掌握几种草药及其治疗方法。每逢当地的集会,都会有中医行走在街头为村民治病。我们就碰到了这样一位“江湖郎中”,如果不是他的面前堆满了各种奇怪的如杂草、树根一样的中药材,如果不是他拿着银针正在为人疗伤,很难想像,衣着褴褛的他竟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苗医。这位苗医告诉我们,这些药材都是他在山间亲自采摘的。看着他历尽风霜的面孔和身旁破旧不堪的小背篓以及成盘的绳索,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位苗医行走在崇山峻岭间,攀爬于悬崖峭壁之上采摘草药的情景。
在中医药受到西医冲击而发展滞后的今天,我们所到之处中医药却有着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让我们感到十分庆幸。据了解,在当地的医疗机构中医治疗业务也开展的红红火火。有乡镇医院领导告诉我们,中医以其便捷、廉价的治疗方式为原本资金就不充裕的基层医疗机构减轻了不少负担。在走访的乡镇卫生院中均有中医师、设有中药房,令人称奇的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脉枕垫、一把银针、几个拔火罐、一个治疗床和一间中药房就能够开展中药、推拿、针灸、火罐、敷贴、刮痧、按摩等十几种诊疗项目。一位有着行医四十几年的老中医,其高超的医术让村民们无不称赞,连我们也忍不住伸出手来,纷纷请老人家号脉,而老人在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对每个人身体状况准确的诊断让大家叹为观止。调研的最后一天,我们特地走访咸丰县的中医医院,了解到其苗医苗药风湿专科项目已被批准为全国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风湿专科,我们看到医生正在利用苗药湿热敷、泥疗以及结合点穴的办法为病人施治。一个刚结束治疗的病人,嘴里不停的感谢着医生,说:“身体轻快了许多。”我们不由心生叹服,感慨“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真的是名不虚传。
记得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中医药有这样的评价:“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且不说这个观点引发的言论之争,重要的是他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医学价值的肯定,对中医学带给人们健康福祉的美好期望。引发我们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国粹”更好的发扬光大,为人民造福。
后记
农村的前途关乎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又与农村的前途密切相连。农村的一草一木,总在平凡中展现着别样的神韵。在农村调研的日子,也总是让人回味的日子,因为它充满了奇妙的美和难得的宁静,它也丰富了我们的经验和学识。每晚的集体讨论既是一天工作的全面总结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并为第二天的调查做好准备,这样的讨论促使我们快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带着老师的期望,感受着村民的热情和淳朴,享受着调查之苦与乐,这也将是我们人生中难以忘却的一段时光。